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改變人生的三本書:《 子彈思考整理術》專治生活無力感

不論你現在幾歲,走在人生哪一個階段,每一年,每一季,每一天,或許都會有迷失的一刻。小至外食選哪間餐廳、買3C選哪個型號、衣鞋包選哪種顏色,大至選學校,選工作,選對象,選住所....要做的選擇這麼多是要逼死誰。不管是日常的生活還是長遠的人生,若不清楚行動背後的目的,恐怕有限的時間與心力就這樣浪費掉了。在必經的混亂與迷惘中,《子彈思考整理術》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與覺察大大小小的tasks。表面上它是一本工具書,裡子卻是一本讓人生過得更合心意的哲學書。如何做子彈筆記?作者(Ryder Carroll)在下方的影片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那還需要看書嗎?要!因為這本書揭露做筆記的認知與思維方法,搭配多種實例與切心的建議,能給你動力真正去行動。以下分享我讀到的三大重點:





(1)寫筆記能幫助你把專注力放在可控制的事情上面
社群媒體給我們非常多的刺激。為什麼他能一直出國玩?為什麼他的工作那麼好?為什麼我卻.....。臉書跟IG不是帶來娛樂的媒介,而是無盡比較的展示場。我們內心的小劇場或許會自怨自艾,或許會垂頭喪氣,而寫筆記能幫助我們區別哪些事是自己能控制的。即使是折棉被、晾衣服這樣的小事,做完了打個勾,都能給我們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不用看它很小,每做完一項,就是給自己的肯定,長久累積下來,會強大自身對於生活的信心與掌控能力。

引文:為什麼我們要把目標拆解成可行的步驟:「背誦簡報內容」、「星期天不喝汽水」、「空出閱讀時間」,這些都是你可以控制的事情。接受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可以放手,這樣才能重新取回注意力,並將其投注在我們有能力控制的事情上。專心去做你真正能控制的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至於不能掌控的事情,就該選擇放手。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自我的要求,也僅能限於我們有能力掌控的部分。[控制]

(2)寫筆記幫助你覺察自己的感覺,釋放被第一層情緒左右的大腦

人們遇到事件通常會即刻反應,也就是認知模式A:事件-->反應 (立刻產生的情緒、行為)。Ryder在書裡舉了一個動人的例子。他的女友曾經歷一段憂鬱的時期,而能讓她振作起來的方式是做飯。每次她煮完飯,Ryder就必須洗一大堆碗,偏偏他很討厭洗碗,因而女友做飯這件事曾讓他感到不耐煩。在筆記本寫下很討厭洗碗這件事後,他開始省思煮飯跟洗碗於兩人關係的意義。他發覺自己對女友正憂鬱的事無能為力,但洗碗可以成為他支持她的方式。因此,他改變了自己對洗碗的態度,且更加珍惜自己與女友在廚房忙碌的時光。從這個例子可見,寫筆記幫助我們使用認知模式B:事件-->省思-->反應,保護心智不被起伏的情緒綁架。

引文:[我以為]我應該整理好大背包,在天寒地凍的偏遠世界角落穴居一段時間,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但如今我知道,在更接近家的地方,也能找到意義。意義總會在最不引人注目、最不可測、最安靜的時刻顯現。如果我無法仔細傾聽周遭世界以及內在世界,便有可能錯過它——平凡中的美好。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學會這項技巧——但我指的不是學術或是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研究。我們研究的主體就是我們的「經驗」。[忍耐力]


(3)筆記幫助你釐清目標的意義

作者寫道:

人生有高潮、有低潮、有所得、有所失。不同的人生階段,需求也會改變。我們對於意義的定義,也必須隨之改變。在某個階段是對的事情,可能在另一個階段變成了錯誤。如果我們盲目執著於過去,只能被迫藉由過往人生經驗、但早已不合時宜的信念支撐自己。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常感到不滿足、空虛、渴求物質的原因。要過著滿足的生活,就必須認清人生的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尋求意義這件事也必須持續進行。[反思]

以我為例,我喜歡寫作,學生時期最渴望的是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出來。有一次徵文比賽作品刊登在全校性的文宣上,自己蒐藏好幾份開心不已。然而,活在2019年,登在紙本的文章幾乎沒什麼人會看。現在衝的是流量、觸擊率、分享次數。緊抓著以前立下的目標死命追求,無法讓我們真正前進。子彈筆記協助我們釐清目標的意義,讓我們依時間與環境的變化調整腳步。此外,子彈筆記的future log、月誌、日誌的設計,幫助我們紀錄來時路,不論所記的是大事還是小事,在我們回顧時形成一條專屬自己的路徑。如果不曉得未來要往哪裡去,看看過去曾經走過的路,學會什麼?還沒學會什麼?絕對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將來要走的方向。

在本文的尾聲,分享書中的兩句話給喜歡吃軟或是吃硬的你,趕快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與規劃吧!

  • 法國電影導演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說:「讓世人看見那些沒有了你便永遠不被看見的事物。」不去嘗試,事情就永遠不會發生。就算發生,也不是屬於你的版本。[開始]
  • 沒有事先計畫的行動毫無意義。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任何行動只是在浪費動作與精力,不僅沒有意義,最終更容易因為失敗而失望。[計畫] 


註:本書是在KOBO閱覽器上讀的,引文以斜體標示並附上[出處的章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