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優化人生的好觀念—推薦閱讀《最小阻力之路》

來源: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766860.html
                
原書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Learning to Become the Creative Force in Your Own Life出版於1984年,作者Robert Fritz(1943-)是一位作曲家。Fritz將作曲的概念應用到生活之中,強調人要對「結構」有意識。在書的一開始,他以波士頓的道路為例:

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這個城市樣貌居然是十七世紀的牛隻走出來的。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許還會避開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牠的行為。

Fritz指出,一般人常常直接對「環境」做出「反應」,卻往往忽略了「結構」。小孩玩食物把盤子打翻了,父母立刻對小孩大吼。業務很誠懇所以我買了他的產品。工人不盡責所以要資遣他(p39)。Fritz說,忽略「結構」的人的一生是由一連串的問題組成的,他們的人生就在解決各種問題後畫下休止符。然而,問題從未真正被解決,卻以各種形式反覆出現。小孩打翻盤子,父母大吼嚇阻,小孩一時之間怕了不敢玩,但過沒多久又開始搗亂。資遣不盡責的工人再聘新人,新人變老鳥後又開始混,雇主陷入資遣—徵人的重覆迴圈。Fritz認為,人要意識「結構」的重要,從結構下手,才能走向達成目標的省力道路。

作曲家的思維值得玩味。雖然這是一本30年前的書了,很多概念值得學習,我覺得若能掌握作者想傳達的智慧,絕對可以改變人生。書裡有個非洲飢荒的例子。非洲某國飢荒發生了,慈善單位趕緊募款幫助居民解決飢餓的問題。吃飽了,不餓了,慈善單位又去忙別的事了。沒隔幾年,某國又開始飢荒了,慈善單位依循老路忙碌不已。在此,要探討某國發生飢荒的結構:是居住的地方沒有乾淨水資源嗎?如何導入水資源?有合適耕地與技術嗎?有運輸食物的通路嗎?費心從結構下手,才是真正幫助非洲某國的居民。

在這本書裡,Fritz花了不少篇幅談創作的重要,這也是我目前還讀不懂的地方。是要透過創作(如寫小說、劇本、音樂、繪畫)來實現自己的生命嗎?(也就是將解決一連串問題的氣力轉移到創作上面) 還是說要汲取創作的智慧或SOP之類的,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如上面小孩打翻盤子的案例,不要依循舊路責罵小孩,而要用創作的思維來處理。如:為小孩創造一個打翻食物後可以輕鬆收拾的環境(地板鋪上好清洗的塑膠布)。雖然還不清楚「結構」跟「創作」的關聯是什麼?但我的心得是:為自己的生活、工作創造一個好的「結構」,在此我把結構理解成「環境」。水往下流,波士頓的牛挑好走的路,我們也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能產生好行為的環境,自然而然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目前書市流行培養意志力跟好習慣的書。事實是,一旦擁有好習慣,就不再需要意志力!而打造一個能產生好習慣的環境,就是本書所說的創造結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