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採訪「Simpany 簡單開公司」共同創辦人林端容的收穫很多,一篇報導寫不完,所以再寫了第二篇。訪談過程中聊了很多創業經驗,我覺得端容分享的內容不只適合管理公司,其中的思維也適用在人生經營,對尋找自我與定位的職場工作者非常有啟發!
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談到「Simpany」創業歷程,端容提起《納瓦爾寶典》的主角 Naval Ravikant 某次在 Podcast 受訪的內容,那一集的題目是「How to Get Rich」。
納瓦爾把幸運分成四個層次:(1)隨機的(2)努力大量嘗試(3)精準覺察與準備(4)獨特性(獨特到無人可取代)。讓我想到大學在學個案分析時的發現:成功的公司會切出獨特角度,找到利基市場然後被看見。
關於最高層級的幸運,納瓦爾的比喻很傳神:「假設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深海潛水專家,有人發現海底有艘寶藏船,但沒有人有能力潛入深海。當他們找你來幫忙時,他們的幸運就成為你的幸運。」
端容說,從創立「Changee」到「Simpany」,她會思考公司的獨特價值在哪裡,例如「Changee」並不是咖啡廳而是「共同空間」,「Simpany」不是會計師、記帳士事務所,而是提供創業者無痛的財稅解決方案。
與其想著創業,我是用這個角度去想:我有什麼獨特的能力可以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是否能長期投入?我的護城河在哪?
她解釋,每個人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獨特的地方,「從服務身旁的人、協助他人解決問題,就會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創業是尋找自己的其中一種方式。」
這也呼應了納瓦爾在 Podcast 裡面說的:「當你真誠的做你自己,就沒有人能夠跟你競爭。」
職場工作者要培養多元成就感
在我的訪綱中有一題是「上班族想創業當老闆,有哪些特質你會鼓勵他創業?有哪些特質您會勸他還是好好上班?」
端容回應:「在台灣,對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來說,創業的機會成本比較低,所以比較多人願意嘗試創業。」她認為,想創業要釐清自己創業的目的,是想要賺錢?還是想要自由?(其實創業並不保證自由,以前只要看老闆臉色,但老闆要看所有人的臉色)
接下來的回應很有意思,她說:「上班族不一定要放下一切去創業,可以追求多元成就感。」
如果你的成就感完全來自某個工作,萬一有你無法掌握的變化發生(例如大環境因素),這會對自我價值造成很大的衝擊。如果培養多元成就感,在外在環境起起伏伏的時候,那些成就可以作為心理的支撐。
相對的,如果因為創業的緣故把身家全部押進去,到了必須轉向的時候可能因為面子問題不願意放下,甚至出現「創業失敗=自己個人的失敗」這樣的想法。
管理重要資源:時間與金錢
在採訪過程中,端容提到很多商管經典跟自己怎麼運用書中的概念在公司管理上。
時間不夠用就看《把時間買回來》,覺得精神夠不集中就看《超預期壽命》,想要提高決策精準度就看《雜訊》、《真確》,管理公司需要溝通就看《非暴力溝通》,想思考人生就看《納瓦爾寶典》,《反脆弱》: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強,而是想辦法從中獲益…
我很驚訝,經營公司這麼忙怎麼還有空讀那麼多書呢?端容說,她觀察自己有滑手機的習慣,這個行為背後的目的是想吸收資訊,那就把「滑手機」改成「滑電子書」,「默默的閱讀量就上升了」。
她也分享,以前忙到把私人的時間都拿來工作,隨著公司規模成長員工也增加了,反而開始學習「放手」。例如同事問問題,她不一定會直接給答案,因為這樣團隊就學不會自己做決定,「同事常來問問題,也讓我反省是否沒有創造一個讓他們可以自信做決定的空間。」
對於時間不夠沒空學習的人來說,以上兩點真是把個人時間找回來的好建議啊!
這次訪談也聊到「錢」這個關鍵字(某些創業者會覺得談錢很世俗),端容認為錢本身是中性的,「我們要了解錢能做到跟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再好好利用它讓它在人生中發揮最大效益。」
她曾在一篇 Facebook 貼文寫下錢的三個好處:
- 照顧你所愛的人
- 支持你所認同的信念
- 換取時間空間及自由
「對一家公司來說,有賺錢才能付錢給員工,有利潤才能改善產品跟服務,讓事業可以延續下去。」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可支配所得低於必須花費,就很難有餘裕去享受生命,光活著就耗盡力氣。」
推薦讀者閱讀端容的發文,相信對金錢的價值以及該如何管理這個重要資源會有很多啟發:
重點筆記清單
這篇文章也整理採訪時紀錄的金句,歡迎收藏:
不要準備到完美才開始,否則會一直延後行動時間。
有些人在拖延時會做一些跟正事完全無關的事,那些無關的事可能就是你的強項、興趣。
- 不要預期所有事都會很順利,你就會做好準備。如果預期失敗一定會發生,你就會去管理失敗,有個詞稱作「迭代」。
- 遇到選擇不曉得要選哪一個,表示兩個選項都差不多,各有利弊,就自由選擇即可。重點是開始做,實際行動後才有真實的外界資訊與回饋,這些資訊是做下一個決策的依據。
- 學習最快的方法:實際行動後遇到痛點,這時候去學最有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