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造山者影評】在求快的時代,請慢下來回頭看走過的路

 台灣第一部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在 2025 年 6 月上映,講述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Made in Taiwan」曾是好萊塢電影的笑柄,如今台灣已成半導體製造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造山者」的旅程,從尋找傳說中孕育積體電路產業的「小欣欣豆漿店」開始,經歷都市建設,「小欣欣」早已消失在台北的街角。導演蕭菊貞走進檔案庫,調閱中華電信 1970 年代的電話簿、日治時期的舊街道地圖,終於找到「小欣欣」的位置。為什麼這麼堅持考古?蕭菊貞說:「歷史不能憑想像」。

1974 年,就在這家早餐店的二樓,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推手潘文淵跟當時的部長們吃完豆漿油條之後,在圓山飯店閉關一週用英文寫下「積體電路計畫草案」。

其後,工研院在中央日報刊登廣告,招募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學習 IC 設計、製程、測試的工程師。

這群 RCA 受訓成員是 30 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是台灣第一代半導體工程師,是後來的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華邦電子副董事長楊秉禾、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聯電創辦人曹興誠、世界先進董事長章青駒。

在講述 50 多年前,台灣派年輕人赴美學習半導體技術這個故事時,背景襯樂是《新世界交響曲》。這是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初抵美國後感受文化衝擊與思念家鄉時寫下的作品。

導演蕭菊貞說,呼應阿姆斯壯登月帶著《新世界交響曲》上太空的寓意,選用它當電影主題曲,象徵台灣探索未知的冒險精神。

《造山者》不是歌頌「護國群山」的紀錄片,而是用影像與聲音留下半導體前行者的足跡,在美援中止、退出聯合國、失去邦交國的艱難處境中,一群人以台灣的命運博弈,從電子錶、電話機到 iPhone 晶片,在趨勢中找到機會,讓台灣從某個島嶼成為當今地緣政治的「軍家必爭之地」。

《造山者》也點出為了「產業發展」,不得不讓步的文史價值與環境保護,拋出更多議題讓我們去思考台灣日益高升的戰略地位背後有多少被犧牲的事。

去年 10 月,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再次強調先進半導體的全球化已死,最嚴峻的挑戰就在眼前。

今年 3 月,魏哲家應賴清德要求在總統府跟大眾解釋加碼投資美國 1,000 億美金蓋生產線的原因。

這些最近的時事就是你我正見證的歷史,也編織進《造山者》這部紀錄片裡面。當我們跟同事、鄰居討論台積電股價時,也別忘了王永慶曾是大股東卻懊悔太早賣,還有更多有趣的、傷心的、感動的故事,都在《造山者》裡。

它的英文片名是「A Chip Odyssey」。奧德修斯的旅程有終點,被藍色海洋包圍的台灣,沒有盡頭的航行成為她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