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閱讀心得

身為投資小白,想學投資完全不知道要從哪裡入門。我第一本認真讀的相關書籍是《投資最重要的事》,生吞活剝了一遍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又讀了《漫步華爾街》,大概讀到.com那邊就又有棄書的念頭。 

 後來也開始追《財報狗》,最近得知閱讀《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寫心得可以兌換入門者書單,有限期於是趕緊買來讀。這本書的TA好適合已有市場交易經驗的人,給了很多深入淺出的分析知識。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不太有信心可以「賺20%」,但細細閱讀後,發覺這本書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首先,本書很細心幫讀者釐清很多容易誤解的觀念,例如營收高不代表毛利高,以及負債不見得是壞事。對於想了解商業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人來說,這本書有很多清楚的圖表解釋,p94的圖表更是一絕。一張圖解決了500字都還可能看不懂的概念。 用經營夜市小吃攤的案例當作企業營運的縮影,瞬間難以理解的基礎知識就變得很好入口了。 

這本書不僅適合想用實力在市場獲利的投資人,對於想了解公司經營的讀者來說,也是清晰易懂好入門的一本書。 但是~雖然是深入淺出,但畢竟不是輕小說,要把它讀完讀懂,還是要動腦做筆記才會變成自己的哈。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登山之罪與罰-無法遏止山難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



昨日去鳴人堂雪羊聊山林解禁的歷史與現況。聽了講座,才比較了解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這個條例在開始之前先陳述了兩個故事:一、2015年8月7日,夏家三口在颱風天攀登南湖大山,回程時因溪水暴漲受困山中。由台中、宜蘭派出警義消17位及挖土機1輛前往救援,因雨大水湍急,從接到電話到成功救援共費時17小時。二、2016年4月13日,劉姓登山客在遠多志山扭傷腳踝,無法行走下山。因天候不佳,16日直升機才能將其救援下山。

看這兩則新聞,一般人的直覺可能是「登山客未做風險管理,恣意浪費國家資源。」再看看為了避免國家資源被浪費而產生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

1. 強制保登山險
2. 強制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 (BLS) 以上的救護證照
3. 強制由領隊帶領入山
4. 搜救費用不得超過登山險金額
5. 沒有急救證照,會求償「搜救費」
6. 未符合上述規定,處3000~50,000不等的罰鍰,如果有請求搜救,直升機與搜救費另計
[綜合講者雪羊的PPT及法規內容整理]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樣的管理條例挺合理的,登山有風險,所以要保險。要會BLS,要有領隊帶。但看看前面提過的山難,或是去年南三段的蔡姓夫婦事件,迷途、摔傷骨折,BLS中的CPR、AED、清除異物根本派不上用場。仔細看登山險,主要理賠醫療、失能、身故、搜尋救援費,都旨在降低出事後的財務風險,而不在降低事故率本身。搜救費用不能超過登山險金額(是在哈囉?),我想他的意思是如果超過了保險,就不能給付了。假設登山險給付100萬,而搜救到98%時,發現費用已經逼近100萬了,為了合法就收工不要救好了。誰能未卜先知自己萬一發生山難,搜救費用絕對不會超過保險金額呢?

沒有在爬山的人(像我),是不會知道這個登山管理條例離現實有多遠。經過雪羊的說明,才知道父母官用「法與罰」來降低麻煩事的發生率,很快地在表面上解決了「登山客浪費國家資源」的問題,實際上登山客的風險管理、大眾山林教育等結構性的問題並沒有好好處理過。隱藏在結構下的問題,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的目的在降低出事成本,而非從根本去預防山難的發生。令人擔憂的是,這就是公家單位處理問題時很常見的做法。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Uber在台灣

曾因工作關係認識一位韓國業務,第一次見面,沒聊幾句,他就說:「不管我去哪一國出差,我只坐Uber。」在2016年以前,我也是Uber的愛用者,比起各種光怪陸離的計程車司機,Uber真可算是至尊享受。然而,有一次我一如往常的坐進Uber車內,司機因開錯路不小心上高架而緊張得直踩油門,那嚇到快閃尿的經歷,使我好一陣子不敢再搭車。

Uber於2013年來台經營,以費用合理,路線透明獲得消費者歡迎。但也因Uber將自己定位為媒合乘客與司機的「科技資訊平台」,載客過程的「保險、稅金、政府管理」皆處於灰色地帶,司機與乘客的用路安全未受法令保障,入台以來爭議不斷。2017年2月Uber退出台灣,兩個月後又與小客車租賃業者合作,重返台灣市場。雖然Uber試圖在小客車租賃業的項目下營運,但並未遵循「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旗下車輛營運型態仍與計程車有所重疊,引起計程車業者強力反彈。

「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3-1條修正案在今年5月通過,規定小客車租賃業項下的Uber駕駛,應以日租或時租為單位計費,不可巡迴載客或排班待客。Uber對此表示「失望」,認為政府的法規跟不上創新科技,且過度保護計程車市場。交通部表示,政府支持創新科技,「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中新增的「多元化計程車客運服務」,即已鬆綁外觀、費率與營運模式。駕駛取得職業駕駛執照、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及白底紅字的車牌後,即可合法上路。乘客能透過網路平台預約叫車,事先得知車輛廠牌、車牌號碼、駕駛人、預估車資、行車路線等資訊,費率則由業主在政府核定範圍內自訂。交通部在第103-1條修正案對「小客車租賃業」的限制,即是希望將Uber司機導入「計程車客運業」項下管理。雖然Uber在今年10月1日的新聞稿中表示願配合新政策營運,看似讓步,但Uber依然強調自己扮演著「科技資訊平台」的角色。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優化人生的好觀念—推薦閱讀《最小阻力之路》

來源: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766860.html
                
原書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Learning to Become the Creative Force in Your Own Life出版於1984年,作者Robert Fritz(1943-)是一位作曲家。Fritz將作曲的概念應用到生活之中,強調人要對「結構」有意識。在書的一開始,他以波士頓的道路為例:

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這個城市樣貌居然是十七世紀的牛隻走出來的。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許還會避開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牠的行為。

Fritz指出,一般人常常直接對「環境」做出「反應」,卻往往忽略了「結構」。小孩玩食物把盤子打翻了,父母立刻對小孩大吼。業務很誠懇所以我買了他的產品。工人不盡責所以要資遣他(p39)。Fritz說,忽略「結構」的人的一生是由一連串的問題組成的,他們的人生就在解決各種問題後畫下休止符。然而,問題從未真正被解決,卻以各種形式反覆出現。小孩打翻盤子,父母大吼嚇阻,小孩一時之間怕了不敢玩,但過沒多久又開始搗亂。資遣不盡責的工人再聘新人,新人變老鳥後又開始混,雇主陷入資遣—徵人的重覆迴圈。Fritz認為,人要意識「結構」的重要,從結構下手,才能走向達成目標的省力道路。

作曲家的思維值得玩味。雖然這是一本30年前的書了,很多概念值得學習,我覺得若能掌握作者想傳達的智慧,絕對可以改變人生。書裡有個非洲飢荒的例子。非洲某國飢荒發生了,慈善單位趕緊募款幫助居民解決飢餓的問題。吃飽了,不餓了,慈善單位又去忙別的事了。沒隔幾年,某國又開始飢荒了,慈善單位依循老路忙碌不已。在此,要探討某國發生飢荒的結構:是居住的地方沒有乾淨水資源嗎?如何導入水資源?有合適耕地與技術嗎?有運輸食物的通路嗎?費心從結構下手,才是真正幫助非洲某國的居民。

在這本書裡,Fritz花了不少篇幅談創作的重要,這也是我目前還讀不懂的地方。是要透過創作(如寫小說、劇本、音樂、繪畫)來實現自己的生命嗎?(也就是將解決一連串問題的氣力轉移到創作上面) 還是說要汲取創作的智慧或SOP之類的,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如上面小孩打翻盤子的案例,不要依循舊路責罵小孩,而要用創作的思維來處理。如:為小孩創造一個打翻食物後可以輕鬆收拾的環境(地板鋪上好清洗的塑膠布)。雖然還不清楚「結構」跟「創作」的關聯是什麼?但我的心得是:為自己的生活、工作創造一個好的「結構」,在此我把結構理解成「環境」。水往下流,波士頓的牛挑好走的路,我們也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能產生好行為的環境,自然而然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目前書市流行培養意志力跟好習慣的書。事實是,一旦擁有好習慣,就不再需要意志力!而打造一個能產生好習慣的環境,就是本書所說的創造結構吧。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推薦超好看的《囧媽的極地任務》



                                                                                                                                                                 圖片來源


這禮拜看了電影《囧媽的極地任務》,是會深刻印在腦海中的好作品。我覺得好的戲劇作品必備以下兩個要素:觸動你我都曾有過的情感反思現世議題


《囧媽的極地任務》改編自Maria Semple 2012年出版的小說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主角Bernadette(囧媽)是個天才建築師,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一系列的作品受到建築界肯定。年輕美麗、創作能量正盛的她步入婚姻,在洛杉磯悉心打造自己的家,準備開展人生新頁之時,極受矚目的作品(),卻被一個財大氣粗的地主巧取強奪,毀於一旦。她隨著在微軟工作的丈夫搬到西雅圖,重大的打擊與西雅圖建築法規的限制,Bernadette不再創作,從此意志消沉,憂鬱纏身。陰雨綿綿的西雅圖與到處漏水的居家空間象徵著Bernadette的心境。凝滯沉悶的生活直到女兒提議全家去南極旅行,才出現轉機。在一場家庭風暴後,Bernadette獨自前往南極的旅程,未曾見過的環境與事物給予她許多靈感。當她知道極地有建造工作站的需求,便迫不及待開始構思建築圖像。「如果要蓋房子,我必須到那裡去,了解實際生活會碰到什麼問題,並用建築來改善它。」離家是為了回家。離開了西雅圖,離開了丈夫女兒,重新面對自己,Bernadette終於在新的環境中拾起靈感,開啟創作的新路。


在西雅圖的日子裡,忙於工作的丈夫是缺席的,唯有女兒了解母親有志難伸的抑鬱。在這部電影裡,描述了幾個事實:我們受到吸引(外貌、事業有成)進入愛情,但在步入婚姻後,往往不懂如何陪伴另一半走過低谷,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優秀的他竟然也有失意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養育孩子是個負擔,但在有小孩之前,不曾想過孩子也能成為鼓勵自己前進的溫暖力量。電影要吸引人,總得將場景帶到會讓你我感到驚奇的地方。南極,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生永遠不會踏上的土地;天才建築師,也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設定。即便如此,既熟悉又陌生的另一半、家庭的難處、事業的挫折、自我的追尋都是所有人會面臨的議題。我們跟Bernadette一樣,都曾難以融入所處的社群,都曾在家庭關係中burn out,都曾在尋求理想生活的過程中受挫,而這就是這部電影深深感動我的地方。


結論:大推《囧媽的極地任務》!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在擁擠的人群中為自己打造一個快速通關道


連續假期的車站是返鄉的戰場。捷運車廂一打開,各式行李滾輪小跑步的聲音猶如戰鼓,加添緊張氣氛。就算避開連假前甫下班的夜晚(一級戰區),隔天早上7:30的台北車站,仍是滿滿的人。平常在車廂看到的各種上班族,手上的筆電包一個個換成行李箱。

因沒買到預售票,我打算一大早去客運站排補位,想說這麼早應該很快就能排上加班車了。怎知一到車站發現很多人跟我一樣的想法,沒有最早到,只有更早到。瞥見大排長龍的售票窗口有「可用悠遊卡上車」的告示,心中竊喜,三步併作兩步衝上月台,只見前面已有30人在排隊。一個個伸長脖子詢問站務員加班車何時來。排了20分鐘覺得wait wait wait what 不對欸不對欸。打開手機看google map 南下的國道塞得紅通通一片(Hello現在是假期第一天早上不到8:00)。排隊等待加班車的時間+國道塞車的時間少說也要四小時,嗯,這個時間讓我飛到大阪還有剩啊。內心的劇本走筆至此,決定斷尾求生轉搭高鐵。

來到高鐵站,售票窗口前的迂迴人龍令人倒退三步,自動售票機前反而沒什麼人,拿出magic card 20秒就買好票。搭手扶梯來到高鐵月台,自由座車廂前那瘋狂貪食蛇的矩陣是嚇不倒我的。逢年過節尖峰期,高鐵一般車廂走道通常會開放站位,我往前面的車廂走,輕巧地在空曠的車門旁邊找到棲身之處。距離發車時間越來越近,漸漸地,這個小小天地也站著滿滿的人了。孩兒的聲音,各式旅伴交談,稍稍擁擠的車廂也不太適合拿書出來看。這一個小時就這麼擠在車門邊罰站度過嗎?還好有帶降噪耳機,打開Spotify,宛如設立結界一般,隔絕了世間煩擾。

兩集podcast聽完,我也愉快地回到家了。此時不厭其煩歌頌網路與科技的美好。google map、信用卡、降噪耳機、podcast,讓原本苦悶的返鄉成了一場奇幻之旅。我聽了科技島讀大人的Small Talk,天哪!未免太好聽了!吸收了新知,看著窗外的風景思考一些事情,連假的第一天就覺得大腦很滋潤。走路回家的路上,覺得靈魂離地十公分,人生真美好。如果沒有使用這些工具,我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塞在路上,被不耐的情緒綁架很久吧。善用工具,尋求變通,確實可以幫助自己打造一個心靈的快速通關道呢。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記得不忘,值得一看的返校



返校設定在1962年。台灣人都聽過「戒嚴」跟「白色恐怖」。讀過台灣史料的人,可以從文字或圖像敘述揣想施之於身心的國家暴力。但唯有訴諸聲音與影像,才能讓生於太平的我們,稍微領會極權政府的殘酷與自由民主社會的得之不易。這部電影很小心地忽略白恐時代必須要鋪陳的脈絡,將返校放在一個「你好大,我好怕」的框架中。電影裡的「國家」雖然巨大,面貌卻很模糊。「家」與「國」很疏離,「家人們」與「國人們」也好似活在平行時空。那個時代的中心人物蔣介石被隱沒了,他不應只是個矗立在角落的銅像。在電影裡,一黨專政,對本土語言文化的壓迫雖然沒有帶到,但整體氣氛的肅殺與壓抑卻明明白白的表達出來了。

返校的故事可以說得更好

(1)殷老師與張老師
兩人的形象使人心怡。關於他們個人的故事可以再多說一些。他們應該是在中國讀大學,經過顛沛流離的1940年代,最後隻身流亡到台灣。泰戈爾與《苦悶的象徵》也許是陪伴他們度過空襲的一處心靈避風港。他們對國民黨思想控制的想法是什麼?即使知道有生命危險,他們仍要傳遞這些知識,他們的堅持是什麼?以上這些問題跟他們個人的生命故事必定有關聯。

(2)張老師跟方芮欣
兩人的曖昧也可以非常精彩。他們進入曖昧關係的關鍵點,也就是覺察到老師不只是老師的時刻要點出來。張老師沒有將讀書會的事情告訴方芮欣,顯然不是把她當作真正的紅粉知己,這份曖昧,必然有很多情慾在裡面。師生戀的禁忌,想要又得不到的刺激感,女孩的怦然心動跟男老師的撩妹情節我覺得可以多一些。

此外,電影中最讓人嘆息的是平庸的邪惡。在封閉壓抑的社會氛圍下,人的惡性隨時會被擠壓出來。因厭惡丈夫拳打腳踢,妻子向警總告密,因痛恨殷老師拆散自己的戀情,女學生向教官告密。對比家庭、校園中的權力傾軋,方芮欣其實是單純且無知的女孩。令人悲傷的,往往是那句「我不是故意的。」

猶如自由戀愛是對封建父母的反叛,讀書會不只是知識的啟蒙,更是一種對政府暴力的積極抵抗。這部電影應該鋪陳黨國教育的內容,揭示清醒的人與沉睡的人的遭遇有多麼不同。上位者對權力的慾望及對共產黨的恐懼,如何能以「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的方針對待共生的島民。

未盡之路

1980林家血案,1981年陳文成案,1984年江南案,還有許許多多的案件,至今仍未解密。關於轉型正義,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我肯定返校這樣的電影,在解嚴後的32年,可以很努力的把戒嚴時期的恐怖以一個切片的角度展示給觀眾。只要觀者願意多挖掘過去的史料,多認識台灣的歷史,了解台灣如何成為台灣,那這部電影就是成功了。雖然共產黨在台灣佈局的歷史相當複雜,待梳理的敘事還有許多未竟之處,但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在對的方向上了。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衍聲說藝坊萬登道先生「如何改善學習西方語言的效率」講座心得

衍聲說藝坊的邱筑君老師邀請萬登道先生(Mr. Douwe van den Oever)演講,主題是「從『西方人學西方語言的方法』談華人如何改善學習西方語言的效率」。萬登道先生會說6種語言,由精通中文的他來分享學習外語的方法真是再適合不過了。他在講座中提到:「學習語言同時要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不然這個語言對你來說就是空的。學習外語也能幫助我們覺察自身與他國文化的思維模式差異。」


如何學好英文?

萬先生也提到,作為拼音文字的西方語言,學好它有兩個方法:

一、刻意練習說:跟著CD朗讀,模仿聲調語氣到100%相似的程度。隨時隨地自言自語。

二、讀: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戰後英美文學。

為什麼要跟讀與模仿?我想到這段影片:


它告訴我們,英文裡的重音猶如鼓聲一般組成這個語言特有的旋律。如果學英文忽略聲調,講話就會像siri小姐一樣欠揍吧。在閱讀方面,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因為它們是西方文化的根源。當代電影、小說中使用的典故,像是《王牌天神》裡的摩西分紅海,或是《姐姐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引用〈創世紀〉該隱對神說的一句話:"Am I my brother’s keeper?" 而《哈利波特》女主角妙麗(Hermione)的名字則根源自希臘神話。Hermione是斯巴達國王Menelaus與國際美人Helen的女兒,人設聰明且驕傲。另有一說是Hermione來自希臘神話中可以穿越人界與神界的Hermes,意指妙麗是麻瓜與巫師間的橋梁。

學語言也要學文化

萬登道先生引用C.B. Halverson(1993)的研究,介紹高度隱藏背景訊息(涵義模糊)及低度隱藏背景信息(表意明確)的語言文化。


由圖可見,中文隱藏了較多的背景訊息,「言外之意」非常豐富,不像德文不容模糊空間。這裡我想到一個例子。1073年,蘇東坡曾作《陌上花三首》: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其典故來自吳越太祖錢鏐(852-932)。吳越王妃每年回娘家待很久,錢鏐在給她的信裡寫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當然不希望太太真的拖拖拉拉東摸西摸,溫馨小提醒的語氣,其實透露了急切見到太太的情緒。另外,金庸小說也常有「言外之意」的精彩對白。《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跟宗維俠說:「崆峒派絕技七傷拳,倘若真練成了,委實無堅不摧。少林派空見神僧身具『金剛不壞體』神功,尚且命喪貴派『七傷拳』之下,在下武功萬萬不及空見神僧,又如何能擋?但眼下勉力接你三拳,想也無妨。」他講了那麼多,重點只有一句話:「你不是我的對手啦!」

萬先生說,中文不是說出來的語言,而是寫出來的語言。要學好中文要多寫,多了解每個中文字的來源與涵意。中文常用字雖有一萬個那麼多,但只要掌握214個部首,就能幫助學習。

這場演講涉及語言理論,有些知識比較困難。這些知識似乎已存在我模糊的認知裡,知道跟做到真是段不小的距離。我個人覺得學習語言最大的門檻是內在動機。萬先生提到自己喜歡讀先秦兩漢文學、詩經、古詩十九首等;看歷史劇時會把聲音關掉,自己看著字幕對嘴講出人物對白。最近在讀《跟各國人都可以聊得來》,作者Gabriel Wyne很勤勞用Anki作字卡,天天利用零碎時間記單字。那我實驗的結果是:拿出手機,眼前有Anki跟FB的icon,那我的手指通常會不自主地滑向右邊那個。聽著講者流利且有底蘊的中文,再看著懶散的自己,不得不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人時時刻刻這麼努力著。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好看會燒腦的Netflix影集《AV帝王》



這部影集講的是D槽某資料夾的前世今生。孤陋寡聞的我,至今還沒有看過以製作AV影片為主題的電影或電視劇。《AV帝王》令人拜服的地方就在它奮力捕捉A片歷時性的發展。村西透生於1948年,生在媽媽對爸爸說:「你怎麼不死在戰場」的缺愛家庭。發行色情雜誌、被關、出獄、轉戰綠影帶市場,從模擬動作到真槍實彈,村西透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逗市場的底線,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第一集到第八集,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層層展開的慾望,更是一部80年代的科技進步史。

性是表演還是展現真實?

看這部影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性是表演還是展現真實?」黑木香出道之後在電視節目上說:「我的主題就是愛,而愛是對自然的包容。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發言太過極端,但媒體習慣把不太方便的地方遮起來,我覺得才是更不自然。打馬賽克是遮掩人類本貌的行為,我認為這個行為再愚蠢不過。」呼應村西透的信仰:「我不覺得(脫掉衣服)羞恥。我反倒覺得活得自然率真才有人性。換句話說,A片呈現的就是人。」當時的法律規定,色情片不能真槍實彈,且私密處要霧化處理。村西透批評這不真實,觀眾看了都沒感覺,演員表情也很假。他要求演員付出真實的感情,不論拍什麼主題的片子,他都會向演員描述情境,設定人物角色,用故事幫助他們培養情緒。不論是想戰鬥卻殘廢的甲子園選手,還是思念老公的寡婦,他將慾望與道德間的拉扯,揉入人生中的苦痛,無奈與悲歡,使性愛成為寄託,甚至是一種治療。黑木香在初登場時吹的貝殼笛,村西透引導她以笛聲表示感覺簡直要讓遐想爆破。雖然導演、燈光、攝影機的存在早已揭示AV影片終不可能呈現真實

道德面具反思女優地位的改變

AV帝王》除了演繹村西透在情色產業的發展,也花了些篇幅描述80年代AV女優的勞動環境與受到社會歧視的狀況。女優無不隱姓埋名、瞞著父母家人拍片;若轉職到其他產業,過去歷史一旦被揭露,幾乎無法繼續生存。觀眾對黑木香對語言與身體的坦然瞠目結舌,伴隨著掌聲的笑聲,透露著不以為然的輕蔑。直到今日,AV女優已成為可以公開崇拜的偶像,是多少愛慕者的救贖,似乎早已擺脫了被歧視的困境。但從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事件或被網友撻伐「不該懷孕」的蒼井空,在在顯示作為慾望想像出口的女優,她們的身體從不屬於自己。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網路造就最好的時代



我最近報名了一期十堂的彩妝課。過去我很少接觸美妝的知識,第一次意識到化妝很重要是參加好友的婚禮。友人媽媽問你怎麼沒化妝?她略有責備的眼神讓我內疚不已。過了三十歲,有些場合不再能容忍素顏,只好以一種補修的心情報名化妝課。彩妝老師非常優秀,是功力深厚的明星彩妝師。才上了幾周,我便發覺實體課程的侷限。

人生只拿過油漆刷的我,粉底刷、眼影刷等完全不會用。看老師示範行雲流水談笑風生,換自己拿著刷子時卻不知往哪裡下手。覺得自己就像剛上大一,不知怎麼洗衣服的室友,或是像讓婆婆傻眼,連高麗菜都不會切的媳婦。

我拿著海棉沾了遮瑕膏,要往下巴,顴骨打陰影,畫完之後看起來好像被家暴。老師走過來在我臉上示範,看過好像懂了,但實際操作時又是不知所措。實體課程的侷限就在這裡。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只顧一位學生,老師的注意力與耐心也有限,他可能無法仔細告訴你,每沾一次遮瑕膏力道多大?往臉上塗的時候要幾度角切入?塗抹面積佔臉部百分比多大?

實體課空間與時間的侷限,應令不少老師與學生感到氣餒。幸運的是,現在網路發達,YouTube上隨時找得到優秀的化妝示範影片。我看到蕊姐的彩妝教學,簡直比在地上撿到1000塊還開心。在她的頻道,有每一支刷具的用法示範,影片可以慢速分解動作學習。透過網路,什麼都可以學,而且可以跟最好/適合的老師學。這真是美好啊。

此外,我今天偶然看到阿滴的影片,分享學習英文的資源網站YouGlish。可以把新學的字輸入,看看母語者如何發音使用。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有時認識新朋友讀錯他們的姓真是超尷尬。像Finnegan、Wooldridge 等,我以前在YouTube上找的要死,找到影片後還要自己拉影片進度條找來找去,結果YouGlish可以馬上找到數十支影片並定位我要找的聲音。以前要花10分鐘才能確認發音的字,現在不用一分鐘。

網路幫人節省時間跟心力,提升學習效率,我們確實活在最好的時代啊!  (如果沒有網路成癮的話)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推薦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





人稱江湖S姐的推薦文讀了《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這本書。乍看之下以為它要教你如何經營網路社群(Facebook & IG之類),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社群人脈」含括了線下面對面的關係經營與線上網路的社群經營。我覺得這本書跟我以往看過的日本商管書很不同,它完全掌握了英語世界論述的架構。導言先鋪陳統計數字與社會現況,第二、第三章用不少的篇幅討論「人際網絡」與「平台策略」的定義,第四、第五章是案例解析,最終章回到他寫作此書的初衷,用耐人尋味的故事做為結尾。

作者想告訴讀者,為了一個目標埋頭苦幹、線性發展的人生早不存在。進入好學校à找到好工作à爭取好職位à爽領退休金這樣的路線已經過時了。真正的機會是靠個人品牌口耳相傳得來,不單要注重弱連結的威力,更要讓自己成為整合與介紹資源的平台。作者舉例,如果你認識不同公司、職位的AB,覺得兩人見面也許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介紹他們認識,自己就成為「橋梁」。如果你可以在一個空間召集57人,你可能就從「橋梁」進化到「樞紐」,甚至是「平台」。若能覺察到人們的需求並協助介紹資源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自己成為「可靠的中介人」,人脈便成為你持續增值、開啟無限機會的資產。

我覺得作者提出的成功平台三要件非常值得參考。第一,這個平台能否成為一個消除摩擦的所在?也就是你所建立的平台是否能幫助使用者解決困難?舉例來說,阿里巴巴引進「國際支付費」系統,透過第三方金融機構,保障買家與賣家的交易安全,不會有付了錢沒收到貨、或是出了貨卻收不到錢的情況發生。第二,「空間」的自動增值功能是否活躍?人們如果在這個平台獲得很好的體驗,自然會介紹給朋友。因此,這個平台不需要主動宣傳攬客就能有優質成員主動加入。第三.是否成功實施品質管理?如果參加平台活動卻被強迫推銷產品,一定會對這個平台有不好的印象,甚至漸行漸遠。平台管理方必須檢視活動品質,確保參與者所投入的時間與精神不會平白浪費。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最終章作者分享的個人小故事。小時侯在加拿大讀幼稚園的他回到日本後,穿著長褲去上學。老師對他說:「你怎麼穿長褲呢?小朋友應該要穿短褲。」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很大的認知衝擊,長大後回想,才知道日本「不要跟別人不一樣」的民族性侷限了個人與團體的發展。就是這樣的文化特性,小團體特別多,群體間的邊界也很穩固,突破同溫層更加困難。因為親身遭遇而形成的問題意識,成為作者寫作本書的動機,讓我覺得他是真心想要幫助人啊!

這本書原來的標題是「世界頂尖學府教你最強人脈術」,真是一本就算在書店第一排看到也不想拿起來的書啊!在此不禁佩服出版社的文案功力,完全道出這本書的重點。作者是「平野敦士卡爾」,乍看之下以為是魔獸世界某法師的名字,看了日文拼音Hirano Atsushi Carl才恍然大悟。


結論:射中紅心的書名,結構與論述皆清晰的內文(雖然略帶一些些翻譯腔),值得一讀。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改變人生的三本書:《 子彈思考整理術》專治生活無力感

不論你現在幾歲,走在人生哪一個階段,每一年,每一季,每一天,或許都會有迷失的一刻。小至外食選哪間餐廳、買3C選哪個型號、衣鞋包選哪種顏色,大至選學校,選工作,選對象,選住所....要做的選擇這麼多是要逼死誰。不管是日常的生活還是長遠的人生,若不清楚行動背後的目的,恐怕有限的時間與心力就這樣浪費掉了。在必經的混亂與迷惘中,《子彈思考整理術》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與覺察大大小小的tasks。表面上它是一本工具書,裡子卻是一本讓人生過得更合心意的哲學書。如何做子彈筆記?作者(Ryder Carroll)在下方的影片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那還需要看書嗎?要!因為這本書揭露做筆記的認知與思維方法,搭配多種實例與切心的建議,能給你動力真正去行動。以下分享我讀到的三大重點:





(1)寫筆記能幫助你把專注力放在可控制的事情上面
社群媒體給我們非常多的刺激。為什麼他能一直出國玩?為什麼他的工作那麼好?為什麼我卻.....。臉書跟IG不是帶來娛樂的媒介,而是無盡比較的展示場。我們內心的小劇場或許會自怨自艾,或許會垂頭喪氣,而寫筆記能幫助我們區別哪些事是自己能控制的。即使是折棉被、晾衣服這樣的小事,做完了打個勾,都能給我們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不用看它很小,每做完一項,就是給自己的肯定,長久累積下來,會強大自身對於生活的信心與掌控能力。

引文:為什麼我們要把目標拆解成可行的步驟:「背誦簡報內容」、「星期天不喝汽水」、「空出閱讀時間」,這些都是你可以控制的事情。接受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可以放手,這樣才能重新取回注意力,並將其投注在我們有能力控制的事情上。專心去做你真正能控制的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至於不能掌控的事情,就該選擇放手。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自我的要求,也僅能限於我們有能力掌控的部分。[控制]

(2)寫筆記幫助你覺察自己的感覺,釋放被第一層情緒左右的大腦

人們遇到事件通常會即刻反應,也就是認知模式A:事件-->反應 (立刻產生的情緒、行為)。Ryder在書裡舉了一個動人的例子。他的女友曾經歷一段憂鬱的時期,而能讓她振作起來的方式是做飯。每次她煮完飯,Ryder就必須洗一大堆碗,偏偏他很討厭洗碗,因而女友做飯這件事曾讓他感到不耐煩。在筆記本寫下很討厭洗碗這件事後,他開始省思煮飯跟洗碗於兩人關係的意義。他發覺自己對女友正憂鬱的事無能為力,但洗碗可以成為他支持她的方式。因此,他改變了自己對洗碗的態度,且更加珍惜自己與女友在廚房忙碌的時光。從這個例子可見,寫筆記幫助我們使用認知模式B:事件-->省思-->反應,保護心智不被起伏的情緒綁架。

引文:[我以為]我應該整理好大背包,在天寒地凍的偏遠世界角落穴居一段時間,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但如今我知道,在更接近家的地方,也能找到意義。意義總會在最不引人注目、最不可測、最安靜的時刻顯現。如果我無法仔細傾聽周遭世界以及內在世界,便有可能錯過它——平凡中的美好。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學會這項技巧——但我指的不是學術或是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研究。我們研究的主體就是我們的「經驗」。[忍耐力]


(3)筆記幫助你釐清目標的意義

作者寫道:

人生有高潮、有低潮、有所得、有所失。不同的人生階段,需求也會改變。我們對於意義的定義,也必須隨之改變。在某個階段是對的事情,可能在另一個階段變成了錯誤。如果我們盲目執著於過去,只能被迫藉由過往人生經驗、但早已不合時宜的信念支撐自己。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常感到不滿足、空虛、渴求物質的原因。要過著滿足的生活,就必須認清人生的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尋求意義這件事也必須持續進行。[反思]

以我為例,我喜歡寫作,學生時期最渴望的是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出來。有一次徵文比賽作品刊登在全校性的文宣上,自己蒐藏好幾份開心不已。然而,活在2019年,登在紙本的文章幾乎沒什麼人會看。現在衝的是流量、觸擊率、分享次數。緊抓著以前立下的目標死命追求,無法讓我們真正前進。子彈筆記協助我們釐清目標的意義,讓我們依時間與環境的變化調整腳步。此外,子彈筆記的future log、月誌、日誌的設計,幫助我們紀錄來時路,不論所記的是大事還是小事,在我們回顧時形成一條專屬自己的路徑。如果不曉得未來要往哪裡去,看看過去曾經走過的路,學會什麼?還沒學會什麼?絕對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將來要走的方向。

在本文的尾聲,分享書中的兩句話給喜歡吃軟或是吃硬的你,趕快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與規劃吧!

  • 法國電影導演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說:「讓世人看見那些沒有了你便永遠不被看見的事物。」不去嘗試,事情就永遠不會發生。就算發生,也不是屬於你的版本。[開始]
  • 沒有事先計畫的行動毫無意義。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任何行動只是在浪費動作與精力,不僅沒有意義,最終更容易因為失敗而失望。[計畫] 


註:本書是在KOBO閱覽器上讀的,引文以斜體標示並附上[出處的章節]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我們一起經歷過的《鱷魚的一天》


鱷魚的一天,也是你我的一天。這一天,從關掉惱人的鬧鐘開始,灰藍色的睡房還不願睜開眼。打開窗簾,讓清晨的橘色陽光照進屋內,接著是一連串自動化的行動:上廁所、刷牙、更衣、早餐。繪本的主題是一位鱷魚上班族如何度過他的一天。不用擔心沒有文字的繪本很安靜,在這裡,要用視覺來解碼故事的聲音。車聲,人物、市集等都市景觀就藏在豐富的色彩中。

作者Mariachiara Di Giorgio用溫暖橘色調演繹一座充滿陽光的熱情都市。住在都市裡,每天走進一樣的車廂,站在自己習慣的位置,卻總是和不一樣的人擦身而過。即使是平凡的一天,只要稍稍停下來,仔細聽,仔細看,生活中無不充滿令人驚奇的美好。每天重複著前往工作地點的路徑,都因一個微笑,一朵花,一個突來的靈感而變得不同。作者的巧思藏在故事的最後,翻轉讀者原本的想像,讓人莞薾。《鱷魚的一天》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繪本呢。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image3書系網站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從生活拓展孩子與大人世界觀的好繪本:《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






今天來推薦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在網路書店偶然發現這本繪本,雖然沒有翻過內容,但標題、介紹卻深深吸引我,想都沒想就下單了。這本繪本介紹七個國家就讀國小以下的孩子,用繪畫的方式,以孩子的口吻介紹他們一天的生活。


這七個國家是:義大利、日本、伊朗、印度、祕魯、烏干達及俄羅斯。繪者畫了一張世界地圖,在上面標示七個孩子的所在地,無知如我,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祕魯、烏干達分別在哪一洲(艸)。 


繪本是如何開始的呢?


我家的房子
有台灣也常見的公寓大樓,《全能住宅改造王》會看到的東京市區獨棟建築物,還有,與叢林共生的鐵皮屋(祕魯的孩子住在亞馬遜雨林,爸爸徒手蓋的房子)。


上學穿的衣服
可以看看哪幾個國家的小學生要穿制服上課?有的制服好正式啊!
(我從國小到高中12年都穿制服,工作後始發現自己是個穿搭白癡)


早餐
對吃有興趣的捧由不要錯過!


睡床
從孩子睡覺的地方可以看到家庭的經濟狀況。
有人有獨立的房間,有人與手足同睡,有人必須每晚掛蚊帳抵擋蟲蟲危機。


和朋友玩的遊戲
在這個主題的插畫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風光。有小朋友的課後活動是照顧襁褓中的弟弟(淚)。


寫下我的名字
看著童稚的手寫字,你會很驚嘆語言文字有這麼多變化,這還只是七個國家呢。


讀著繪本,不禁佩服作者的巧思。我原以為他飛去這些國家與孩子們共度一天,仔細看後記才知道是透過mail跟相片通信往來。這繪本讓人驚奇的是我認知到「原來自己的刻板印象這麼嚴重!」祕魯的孩子不是住在亞馬遜叢林嗎?我真以為他上課要穿越重重的灌木與樹林,看了圖才發現,原來亞馬遜森林也有開發好的道路(知恥近乎勇)。


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國家生活型態真會讓人嘖嘖稱奇。我覺得這是一本孩童版的真確。培養國際觀不是說英文要多厲害,而是能以更開闊的心態認識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繪本末頁有七個家庭的真實生活照,看著他們的微笑,感謝他們願意讓繪者再現自己家庭生活的樣貌。


繪者說:「你多認識和你不同的人,就能從他們身上更認識自己,進而接受自己」。


有理念又有行動力的創作者讓人感動。


來看看麥特‧拉莫斯的作品吧!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覺得人生、職場卡住了?用深度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


「深度思維」的圖片搜尋結果

深度思維》值得看兩遍,裡面介紹了人生歷程中各種大小選擇的分析方法。人不在對岸,對葉修這位作者不熟沒關係,學會這本書的思維方法並實際操作,獲得的價值將遠遠超過買書的錢。

5Why與5So思考法


淺薄的思考是人的慣性,一個問題的原因與後果,我們通常都只想到前一步或是下一步。透過5Why與5So思考法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作者以博物館的牆面腐蝕演繹了5Why的例子:

問題:博物館的東側牆面常常腐蝕,需經常性地補修牆面,耗費人力與資源成本。
只想一步的思維:為什麼牆面常常腐蝕?因為清潔人員使用高腐蝕性的清潔劑。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清潔人員改用中性清潔劑洗刷牆面。

層層推進的5Why思考法:


為什麼東側牆面常常腐蝕?因為清潔人員使用高腐蝕性的清潔劑。
為什麼清潔人員要使用高腐蝕性的清潔劑?因為東側牆壁很髒很難刷。
為什麼東側牆壁很髒很難刷?因為上面有很多鳥糞。
為什麼會有很多鳥糞?因為很多鳥會在此覓食、排泄。
為什麼很多鳥會在此覓食?因為這個區域有很多蜘蛛。
為什麼這個區域有很多蜘蛛?因為這個區域有很多小蟲。
為什麼這個區域有很多小蟲?因為晚上東側玻璃窗透出的燈光會吸引小蟲。
如何不要吸引小蟲?
解法:於東側玻璃窗加裝遮光窗簾。(p32)

5So思考法又怎麼操作呢?


引用書中的例子:

「上海自貿區」要成立。So?
上海本地的貿易公司業務會增加,對應的股票也會漲。So?
貿易公司業務增加,物流業務也會繁榮,物流相關的股票也會漲。So?
物流會繁榮,港口也會繁榮。So?
港口繁榮,貨櫃租賃業也會繁榮。So?
貿易、物流、港口都繁榮,金融業務也會繁榮。

「上海自貿區」在七月發出要成立的消息,以上幾個產業的股票依序上漲,越早看到趨勢的人,獲利越多。作者表示,5So思考法必須搭配專業背景知識,才能在機會來臨之前準備好。他不是專業投資人,意識到上述產業連環漲的時候,早已錯過投資的時機。更何況他也對港口、貨櫃、物流領域不熟悉,根本不知道它們是由那些公司在營運。因此,就算擁有再好的思維,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背景也是白搭。(p38-48)

流程優化思維


流程優化的定義:一件複雜的事情往往由多個流程、步驟組成,把每一個流程、步驟都進行優化,做到最好,就是全流程優化。(p137)

書裡以網購當範例,我想到自己之前在FB上看到廣告最後手滑的結果,當時購物的流程如下:

1. 在FB上看到過膝靴的廣告
2. 點進廣告,連到靴子商品頁
3. 看到價錢及model實穿照
4. 看到滿兩千現折兩百的「限時優惠」
5.滑鼠按下「直接購買」
6.看到滿千免運
7.輸入信用卡號
8.噴了兩千塊,兩天後收到一雙美滋滋的靴

我們的網購流程已被商家訓練成自動化的行為。(Amazon的一鍵下單功能更是邪惡)
上述的每一個流程都經過精心的設計。

如果FB的宣傳廣告不好看我不會點進去。
如果model實穿照太少,試穿報告寫不清楚,我不會繼續看下去。
如果沒有優惠價格,我不會下訂。
如果沒有免運費,我不會買下去。
如果只能ATM轉帳,我可能直接把網頁關了。

個別優化每一個流程,最後會得到加乘的收益。生活中的流程也是一樣。最近在看《不思考廚房》,裡面也說,只要將省力的好習慣自動化,進廚房就不再是苦差事。比如說一次將要用的食材一次拿出,就不需要反反覆覆開冰箱。出門購物前依商品所在位置(或陳列的順序)列清單,一併規劃採買的路線,節省來回奔走與尋找的時間成本與心力(yes心力也是需要管理的)。分析、拆解日常生活與工作各個事件的流程,優化個別步驟,整套流程的效率與產出就會有複利加乘的效果。

以上摘要了兩個思維技術。作者除了解釋各種思維模型之外,也舉實例一步一步示範在實務中運用思維的技術,真的很推這本書。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2017年 菲律賓的賣座電影Kita Kita《看見你》


Kita Kita這部電影可以在Netflix上可以看到,中文片名是看見你。影片風格、情境,整體來說是小清新的文青風格。女主角Lia是在北海道札幌工作的外籍導遊,經濟狀況看起來不錯,有一間舒適的公寓,日雜小資女的穿著,頗有親切感。海外工作的生活還算順利,她唯一的困擾是兩年前日本男友求婚後遲遲不與她結婚,兩人的感情依舊不太穩定。電話不接,訊息不回,男友希望她給他多點時間,Lia還癡癡守著那個口頭的婚約,直到目睹他劈腿。

受到打擊的Lia罹患暫時性的失明,也逐漸封閉自己的心。此時,新搬來的鄰居東尼歐主動關心Lia,說同鄉就是要互相照料,每天準備便當給她,不厭其煩地接受她的冷言冷語。有一天,Lia放下心防,喝了第一口他做的湯,說:「好久沒有喝到酸魚湯了。」兩人才終於破冰,成為朋友。東尼歐說自己初來乍到,希望Lia可以帶他到處走走,藉此讓Lia可以離開家門散散心。在電影裡,可以看到一系列北海道的美景,小樽運河、電視塔,藻岩山夜景、幸福之鐘...。東尼歐給的溫暖打開Lia的心房,願意讓他成為她的眼睛。

有一天,東尼歐去買晚餐,讓Lia在對街等待。就在東尼歐回來的時候,他看見Lia靦腆的目光投向他,隔著馬路,美麗的夜燈閃爍著,一切盡在不言中。

看到這裡,你一定跟我一樣覺得十分奇怪,東尼歐是誰啊?沒頭沒腦突然跑來接近一個失明的女孩,究竟有什麼企圖?就算貪圖別人的美貌好了,一個陌生人怎麼有耐心跟一個盲人相處,表明自己想照顧她呢?今天我出國在外,有聽到台灣腔的話,我也不會衝上去說:「啊~他鄉遇故知啊~」然而,電影不會讓觀眾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就在我想著:「嗯...電影才演一個多小時就相認,恐怕東尼歐要領便當了。」果然。

在東尼歐領便當之後,Lia在他的住處發現一封沒寄出的信。原來東尼歐原本在東京工作,因為失戀流浪到北海道,一蹶不振,像個流浪漢。Lia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看到流浪漢倒在路邊會主動拿食物給他,鼓勵他振作。東尼歐感念Lia的鼓勵,一直很想接近她卻沒有機會,直到Lia失明,他才能以一個關懷者的角色現身。一直到讀了那封信之前,Lia一直不知道那個潦倒的人就是東尼歐。

剛看完這部電影任誰都會覺得毛骨悚然。對Lia來說,東尼歐簡直是跟蹤與偷窺狂,雖然後續有交代他如何感謝Lia的愛心,並希望成為給她溫暖的人。一開始對這部片很難有感動,也很難相信這部片在2017年的菲律賓竟有兩億多台幣的票房。

後來想想,兩個在日本工作的菲律賓人都是勞工階級,工作本身是很辛苦的。能在異鄉找到可以一起說家鄉話的人其實很可貴。我認為這部片也反映了現在菲律賓年輕人外移工作的現況,在陌生的國度都期待可以找到能相愛的人,在這個脈絡下,東尼歐的離去也更加令人心碎。電影的最後,Lia蒙著眼走過與東尼歐一起旅行過的地方,更是餘韻無窮。

北海道是多麼美的地方,他們卻沒有建立在地的連結,沒有認識本地鄰居,顯示海外移工的孤獨與不被看見。這兩個菲律賓人與家的聯繫也非常淡薄,似乎是沒有過去的人。看不到過去,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整部電影講的是「當下」,而「當下」顯然是觀眾最想把握的事。在海外的孤獨,多麼想得到慰藉與關懷,在台灣的文化語境來看起來他們的舉動,熱情地不合常理。有些電影還是只能拍給自己國家的人看吧。雖然有聽說這部電影還會有印尼版,不知同樣的故事線會怎麼訴說呢?從渴望與他人互動這個角度理解,就會覺得那是感動人的愛情。

在菲律賓的塔加洛語中,Kita Kita 就是We are us。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如何規劃職涯?尋找方向前聽聽獵頭的建議


route brume
cite from Pinterest


在這個資訊多到讓人疲勞,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還是想換跑道、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工作者來說,職業與人生規劃真是很令人苦惱的問題。

選擇好像很多,下一步該怎麼做?

資深獵頭S姐認為「人生規劃大於職涯規劃」, 在選擇工作之前,先畫出自己的人生直線圖。假設現在是25歲,工作到65歲退休,職業人生就有40年這麼長。盤點自己現有的技能,圈出自己在市場上可能被淘汰的年紀,再從那個時間點往前推,看看還有幾年時間可以準備。

接著,想想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貌。如果覺得這個問題很抽象,可以利用心智圖工具XMind ,從家庭、工作、進修、健康、人際等項目圈出目前最想投入(或必須投入)的三項。拿出一張A4紙畫一個7x16的表格,紀錄自己從周一到周日,從起床到睡前每個小時在做些什麼?工作?上課?照顧家人?看電視與滑臉書的時間也要忠實記下。 藉此審視大方向與實際運用時間的過程有無衝突。

分析工作現況,不要急著提離職

想換工作的原因很多,對薪水不滿意,跟主管同事關係很緊張,沒有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種種的原因讓離職這兩個字沉沉地壓在胸口。不論現在的工作給你的感覺是委屈,不滿還是憤怒,都不要急著提離職。拿出一張紙寫下這份工作給你的推力是什麼,列出自己目前工作的困境/不喜之處,列出做什麼樣的事會讓自己進入心流,什麼樣的事會讓自己的精力消耗殆盡。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又擁有什麼樣拉力?如薪水、未來發展性、成就感、同事、環境以及文化氛圍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思考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提出的幾個問題:什麼樣的人讓我羨慕?什麼樣的事讓我感動?我對自己滿意嗎? 一一列舉出來,更能清楚看見自己本心的想法。

盤點現有資源與策劃未來是職涯規劃的重點。其實,回顧過去也是不可少的步驟。回想自己童年時最喜歡什麼事?是否曾經做了忘了時間?求學階段,最期待與最不喜歡的事情是什麼?不只回顧學科,也想想假日安排,課外活動,社團裡的表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或許就隱藏在那裡。沉澱的時候,想知道哪一種生活風格適合自己、是自己想要的,推薦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對工作的不安全感,不知之後還有哪些選擇,推薦一個人的獲利模式找到你的為什麼。上述三本都有非常多的提問,建議集中在一本筆記本上好好回答這些問題,幫助釐清自己很有幫助的。獵頭顧問 S 姐帶你健檢人生職涯裡也有進一步與更詳細的職涯規劃步驟。

ps. S 姐的部落格也很推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2019 Netflix影集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無意間得知Netflix竟然推出以「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為名的影集!我買過近藤麻理惠兩本書,很認同她「空間反映心境,心境決定生活品質」的理念,還有追蹤她的粉絲頁。如今出了實境影片版,覺得超級有趣,立馬註冊Netflix。以往對影音串流很抗拒的理由是自知自制力不足,怕成為會員後每天酒池肉林只會看影片正事都不做了。但可以看到同為不會整理的苦手如何接受幫助、改善生活,我就撩下去了。 (結果還是看了六人行跟獅子王)

我覺得近藤麻理惠真的相當聰明,從日本的顧問、暢銷書作者,打入中文與英文的世界,現在居然推出如《我的夢幻婚紗》、《全能住宅改造王》吸引我的影集。實境秀有趣的地方在於主角是素人,面臨著人人都會遇到的生活課題,我們都有「 如果是別人,他會怎麼做呢」這樣的好奇。

願意接受拍攝的家庭真有勇氣,不僅亂糟糟的家裡都被看光光了,這個私領域的空間,也存在著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張力。家裡的物品,如衣服、書籍、照片、工具、雜物等,牽動持有人的回憶,畢竟那是他一個個經手帶回家的物品,它們各自有常用、不常用與被擱置的命運。看這個影集,會有「看來我沒有很亂嘛」的自我感覺良好。

目前我看了兩集,學到折衣服的技巧,窺視了部分美國人的私空間,欣賞口譯精湛的英日文,卻覺得影片還是少了點什麼。觀眾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苦主對於家裡亂糟糟的束手無策,也可以看到整理前與整理後的差異,但卻看不到他們清理過程中與物品之間的故事。雖然可以看到「編劇」很努力的將苦主的人生大事像婚禮、孩子出生等事件穿插在影片中,還是給人公式化的感覺。因為是「人生整理魔法」,且近藤麻理惠在書中也不斷重述她的理念,希望幫助更多人過更好的人生,因此我期待在這部影集看到苦主整理過程中對自己生命的頓悟,進而被這部影片激起「也想好好整理自己」的動機。雖然目前還沒看到我期待的這一塊,希望我整季追完後可以推翻今天寫的評論。

再聊另一個有趣的小地方。麻理惠聽得懂苦主的英文,但還是常用日文表達,再透過口譯協助溝通。有時聽到她講英文,會覺得小小錯愕。比方下圖,她到亂糟糟的苦主家,說:I am so excited because I love mess. 我感覺到苦主露出困惑尷尬的笑容。因為她講完這句接下來就沒了,既然你是整理專家,怎麼會說 I love mess呢?客戶就是因為受不了mess才找你幫忙,你卻說I love mess,當下立刻產生認知衝突。我想她想講的是:「我喜歡一團糟,因為面對它就是解決問題的契機。」第一集的苦主夫婦稱讚麻理惠個子雖小但很能幹,麻理惠回答:I might be. 她這麼回答又讓人露出尷尬笑了。我想她是以日本人的謙虛來回應,但在當下的語境,這麼說等於是否定了對方的稱讚。我想遇到這種情況大方的說謝謝就可以了。看這部影集,可以順便學習如何改善英文溝通呢,因為我也會犯類似的錯誤呢。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被偷走的感動—為什麼《驚奇隊長》不好看?



【防雷措施】 

 【防雷措施】 

 【防雷措施】



在電影裡,女主角Vers的夢境總不安穩,因為零碎的夢片片斷斷地折射她的身世與看似不願面對的過去。她曉得目前所在的星球(克里帝國)面臨史克魯爾人(Skrull)的威脅,也對導師Yon-Rogg表達很想服役的意願。Vers在「復出」的任務中被Skrull擄走,Skrull限制她的行動,將她腦中的記憶線索視為珍寶。Vers成功脫逃,在宇宙航行中降落在C-53星球(據說是Shithole的地球), 成為三組人馬(神盾局、克里人、史克魯爾人)追蹤的目標。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一直是Vers對自己的疑問。她在地球跑了一關又一關:潘喬酒吧、NASA與空軍的實驗基地、飛行員同僚Maria Rambeau的家,一步一步追索自己的身世。看了摯友Maria所保留的「遺物」,Vers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是Carol,六年前在一次任務中墜機後失蹤,被認定為殉職。在Maria的述說中,她了解自己來自一個缺乏支持的家庭,她不斷努力終成為優秀的飛行員。在那次的任務意外被「光速引擎」的能量擊中,成為身懷超能力的女人,也成為被覬覦的武器,隨後被擄至克里星球,活在一個虛構的身分中。

我們可以看到Carol為克里星而戰、為受克里星殖民的Skrull而戰,電影對於她為何而戰其實沒有交代得很清楚。就像她對Yon-Rogg說:「你們偷走了我!」我覺得編劇也偷走了她精彩的成長歷程。這部電影跟《水行俠》一樣,對白很漂亮,漂亮到主角完全接受身旁的人給她的每一則訊息。她不曾懷疑、不曾困惑、不曾struggle。好像成為超人後,就不再有思維上的困境。我認為這樣的設定減損了觀眾對主角的認同感。全盤接受別人給的訊息,從頭到尾都是這個模式。驚奇隊長讓人驚奇的點就在於她和你我一樣都擁有平凡的經驗,我們都好奇平凡人如果因為生命一場轉折而變得「不凡」,她接下來的抉擇跟過往比起會有哪些不一樣?

面對未知,我們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刻。就像Carol,當她想全心投入競賽卻得不到父親的支持,她想成為優秀空軍卻被男性同僚唱衰。過去,她面對未知的方式就是不斷嘗試,不斷挑戰,最後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獲得超能力之後,她似乎頓失了努力的方向。很多人告訴她要「控制」自己,她也相信了。在電影高潮處,她從高空墜落,眼看要摔死的時候,她瞬間領悟如何利用力量飛行,攔阻克里軍團的入侵。我覺得在電影每個轉折處,她展現比前一階段更強大的能力時,似乎都沒有鋪陳就突然進化了。

另外,我覺得Carol 這個腳色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滿疏離的。也許這跟她童年未得到家庭無條件的支持有關。她跟隊友Fury的關係,她跟摯友Maria的關係,她跟skrull 的關係,清一色都是能力最強的那一方,也都是救世主的腳色。缺乏人與人的羈絆,她似乎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忙就可以打贏眼前的戰役。堅持不懈是這部電影想傳達的訊息之一。很可惜的,她是為了什麼堅持不懈呢?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呢?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高手思維》讀書筆記

參加讀書會,讀了《高手思維》。作者是萬維鋼,2016年辭掉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的教職,成為全職作家。他加入「得到」App,創立「萬維鋼‧菁英日課」的收費專欄,目前出到第三季了。每一季會選至少20本美國近期上市的新書,有的尚未出中譯本。每一本書根據內容拆成5~15講介紹,提供音檔與文稿給讀者吸收。這本書就是集結菁英日課文稿的成果。

讀的時候,不太喜歡這本書,覺得作為一本書,他的論述結構很不完整。以第三章〈有時候,成功就是需要好運加持〉當例子吧。作者提出運氣動力學三定律:

一、運氣可以放大:初始的條件如果比別人好一點點,結果可能會不成比例的放大。
二、運氣可以累加:如比爾蓋茲(1955-)生對時代,讀了一所有電腦的高中(當時只有少數大學有這個設備)、退學創業時剛好趕上IBM需要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三、競爭越激烈,運氣越重要:高手太多了,在天賦跟努力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決定勝負的都是運氣特別好的人。

接著,你會看到以下的小標題:勝者通吃、信命不認命、攀比動力學、富而好禮。每個小標帶出一篇短文,在我看來根本就偏離本章的主旨了。這本書從頭到尾給我這種感覺,你不是在講A嗎?怎麼又扯到BCD了呢? 想說慘了,我會不會忍不住批評它,讓喜歡這本書的人森77。後來聽有訂閱「得到」的讀友Chu說,這本書刪減了很多內容,所以給人支離破碎的感覺,在App裡是很有結構的。好吧,了解原由後稍稍舒緩了不快。

以下分享書中兩個不錯的觀點:

窈窕淑女效應

在這部電影中,一個語言學家跟人打賭,他可以訓練粗俗的賣花女,讓她學會上流社會的口音,變為一個淑女。訓練之後,伊莉莎說話雖然很像淑女,舉止儀態卻都不對。有人說:「你想讓她成為淑女,就必須像對待淑女那樣好好對待她。」伊莉莎後來享受到淑女的待遇,處處受到尊重,最後成為一個真正的淑女了(p153)。

讀友Abby認為,想要變強就要去充斥著強者的環境,一步一步訓練自己成為想要的樣子。你想成為窈窕淑女還是辣台妹呢?為自己尋找或創造這樣的環境吧!老實說,要去想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不是容易的事。2015年阿滴英文上傳第一支影片的時候,也沒想過今年會破兩百萬訂閱,但就像呆伯特說的,要從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持續進步,那方向就不會錯了。

10/10/10,解糾結

做選擇時,內心有各種糾結怎麼辦呢?萬維鋼引用《零偏見決斷法》作者Heath兄弟的觀點:用「10/10/10 法則」來解。這個解法是要你從三個時間向度來看一個問題:

一、十分鐘後,你對這個決定做何感想?
二、十個月之後,你會做何感想?
三、十年之後,你又會做何感想?(p282)


我覺得「10/10/10 法則」也很適用失敗或出糗的情境,可以讓自己比較快脫離內心小劇場,趕快向前看不要再糾結。

對我來說《高手思維》就是一個滲透型的行銷啊!因為書裡講的不清楚,就想去源頭一探究竟。以下是「得到」的使用者體驗:

第一次看到知識性的App平台,上面有各領域的專家開講,雖然Hahow, Udemy的課程也很豐富,但單元式影像課程必須一直抓著手機才行。「得到」是一個特別為手機設計的學習平台,聽有聲書或閱讀短文都很方便。令人不悅的是通訊錄、相機、檔案必須開通「存儲」權限,限微信或支付寶付費。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彭明敏是誰啊?

今年一月三號,四位「獨派大老」在報紙刊登半版廣告〈致蔡總統的公開信—敬請不要參選連任〉。他們速隨呢?

總統府資政吳澧培(84歲)、總統府前資政彭明敏(95歲)、長老教會高俊明牧師(89歲)、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82歲)。

看到這些「80後」,可能對李遠哲比較有印象,但其他人是?

在這裡我想要分享一下我對彭明敏的印象。
1996年敝國舉行第一次人民直選總統,當時的候選人是李登輝、彭明敏、林洋港、陳履安。還是小屁孩的我只認識李登輝跟林洋港,對彭明敏的唯一印象是「你誰啊」,對無黨籍的陳履安更不認識。這個「你誰啊」的印象,很可能來自身邊大人對民進黨的輕蔑態度。

引自維基百科
18年後,我在臺灣史課堂上再次遇到彭明敏,也認識了高俊明,還找了前者的傳記《自由的滋味》來看。生於1923 年,祖父是牧師,父親是執業醫師,彭明敏就讀建成小學校、高雄中學,18歲就讀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文科。家境不錯的他,每個月有六十元零用錢,是一般學生花費的兩倍,可以盡情買書。他在銀閣寺附近租了一個房間,熱心學習哲學、英文、法文,曾在哲學課堂報告中譴責日本人對中國人、台灣人的侵略。雖然日本正壟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但那總是一段單純而快樂的學習時光。有一天,和彭明敏住同一棟房子的好朋友突然衝下樓大叫:「東條這個傻瓜!他做了最糟糕的事。這樣,一切都完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p27)

戰時情況下,政府突然宣布文科課程要縮短為六個月,這一屆的學生必須在1942年夏天考進大學,否則必須面臨服役。彭明敏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的政治科,開學沒多久,大學文科生的緩役制度忽然被取消了。日本同學紛紛受徵召加入軍隊,校園裡的年輕人一個個消失。彭明敏雖是殖民地人不需服役,但跟許多台灣留學生一樣,名字被放在公佈欄「邀請從軍」的名單上。在戰時越來越艱難的時局中,他終於離開京都,轉往松本,計畫到大哥執業的長崎小漁村避難。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旅程,他抵達長崎,要到哥哥所在的村落可以轉搭卡車或是渡船,他選擇了後者。到了渡船頭,天氣清朗,海象平靜,數十名乘客或倚靠欄杆或閒坐在甲板上,等待起航。他登上船,正準備找一個可以坐的地方時,一架飛機突然俯衝而下,在尖銳的呼嘯聲、劇烈的引擎聲響中,炸彈落下,彭明敏被擊倒在甲板上,失去了左臂(p29-35)。戰後,彭明敏回到台灣完成大學學位,1954年取得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台任教。

1964年,他與魏廷朝、謝聰敏撰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主張「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反攻大陸絕不可能」、「制定新憲法,保障人權,實現民主」。誰知印刷廠走漏消息,他們被捕,審問,羈押,最後以「企圖以非法手段顛覆政府」的罪行判處八年徒刑。1965年11月,在國際奧援下,總統下令特赦,彭明敏出獄,也開始了被特務監視的生活(特務們分三班輪值)。1968年,密西根大學與麥基爾大學先後寄來聘書,彭明敏申請護照未被批准。1970年彭明敏持日本友人的護照,變裝逃亡到瑞典,後來去了美國,再次回到台灣的時候已經是1992年了。

                                                               這段影片可轉1.5倍速看。

彭明敏的經歷有如冒險電影,特別是逃亡那一段堪比懸疑驚悚片,只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細節描述可以看《自由的滋味》。1992回國,1996參選總統,僅僅四年就代表民進黨出線,當時應是看上彭明敏的聲勢與故事。

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的隔天刊登〈致蔡總統的公開信〉,看到其實滿驚訝的。55年前他所奮鬥的,無非是團結台灣人,抵抗國民黨的非理性鎮壓,一同創建民主國家。作為先聲的他,確實也成了後續民主化浪潮的精神典範。然而在對岸各種文攻武嚇下,他第一時間不是敘說過去對抗霸權的故事,重新凝聚一致對外的意向,卻是對內批判,將九合一的失敗歸咎於蔡英文本人,忽略了中國透過媒體對台灣選舉的操作,全然否定她的領導能力。曾為精神典範的他應該不忘初衷再次重申自救宣言的主張,捍衛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言論自由,同心反抗中國的壓迫,這才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啊!


後記:一月九日彭明敏投書自由時報(被罵之後),表示「對不起是我把平均年齡拉高」,又說這封公開信是想促進團結、引起社會關心與檢討。一笑。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關於加拿大大麻合法化的fun facts

去年十月,娛樂用大麻在加拿大正式合法化。看到這個新聞會產生滿滿的問號。首先,大麻在台灣是二級毒品,如果被抓到是要關三年的,是非同小可的犯罪行為,比酒駕罰得還要高(燈愣)!再來,生長於台灣的我,對大麻的第一印象是:「矮額~毒品hen危險不能碰啊!」加拿大不是比台灣還要先進的國家嗎?怎麼會把毒品合法化呢?鳩竟是怎麼回事?第三,政府說合法化可以有效打擊黑市,保護未成年者使用大麻,但用「合法化大麻」來保護少年不要被荼毒,這就是江湖傳言的以毒攻毒嗎?

我把經濟學人及紐約時報的相關報導資訊整理在下面,權作日後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的資料庫囉。不知是不是美國離加拿大比較近的關係,關於大麻的報導比英國的經濟學人多太多了。

  •  Q:哪裡可以買大麻?A:政府經營的店面、私人商店、官方網站。目前酒吧、餐廳不販售。
  • 要取得合法販售大麻的證照,業主必須經過社會安全考核,不得有非法走私藥物或暴力前科。在支付一筆昂貴的費用取得證照後始可販售大麻。
  • Q:合法店面可以賣哪些產品?A:新鮮或乾燥的大麻葉、種子、大麻油。
  • 合法的大麻商品THC(四氫大麻酚)含量較黑市產品低。含大麻的衍生性產品如小熊軟糖、飲料、烤肉醬則尚未合法。 
  • 大麻價格依品質而定。官方售價每克5.4美元,便宜售價的確影響到黑市的價格,目前黑市已提供買一送一的優惠。  
  • 年齡限制:大部分的省為19歲以上,魁北克的新政府正研議將18歲提升到21歲。將大麻提供給未成年者,會判14年有期徒刑。 
  • 每人可持有30克的大麻,大概可以做成60支煙捲。大部分的省政府規定每戶最多可以種植四盆大麻。雖然魁北克跟Manitoba禁止大麻DIY。
  • 卑詩省規定,自己種植的大麻植株不可暴露在公共區域如後院、靠窗陽台,如被檢舉會罰5000加幣或三個月有期徒刑。 
  • Q:可以在哪裡抽大麻?A:安大略、卑詩省、Alberta等,可於吸菸區使用大麻。要注意的是,在安大略可於街道、公園內吸菸,但卑詩省公園及公共區域是禁止吸菸的。在Halifax則會設置特定的吸麻區。已有人製作吸麻App來指引使用者,因為各省的規定都不一樣,很容易弄混。但加拿大有不少的旅館或房東是禁止房客吸食大麻。對某些人來說,如果房東禁止吸麻,省政府又禁止在公共區域吸麻,那他根本沒有使用大麻的機會。

                                

  • 一名律師說,法律雖許可,但使用大麻還不是憲法保障的權利。
  •  在工作場合吸食大麻是違法的,機師、操作大型機具的勞工等將會在上工前接受嚴格的檢查。Calgray的警察總署全面禁止警員吸食大麻。  
  • 麻駕至少處1000加幣罰鍰。如造成事故處五年有期徒刑,如造成死亡則判處終身監禁。檢測方式有唾液檢測與血液檢測,拒檢是犯罪行為。
  •  醫療用大麻於2001年合法,約有33萬人註冊接受大麻用藥治療。病患可持有150克的大麻,是娛樂用大麻的5倍。加拿大醫療協會醫師表示:娛樂用大麻雖然合法了,但合法不代表安全。 
乍看使用大麻的規範,還頗有趣味,但他們是認真的要解決問題啊。有人認為,大麻合法化只不過是政府為了抽大麻稅的名目。政府則說,透過政府管控,規範使用者的年齡、吸食量、吸食區域,能有效杜絕黑市與保衛青少年大腦正常發展。究竟政府能不能達成這個目標,還得看之後各項統計數字了。就現況而言,政府所提供的大麻量還是太少了,有供不應求的狀況,而產製醫療用大麻的Tilray公司股票從25漲到130(加幣),資本額來到120億。話說1920-1933 美國實施禁酒令,在解禁後,酒的生產速度比不上喝的速度好一段時間。

我覺得酒啊、菸啊、大麻啊,就只是一個物質而已,它們本身沒有對錯,問題來自人們使用它的方式。你喝酒後開車或亂打人嗎?你在人行道吸菸然後逼迫走在你後面的人敷二手煙面膜嗎?與其討論禁這禁那,列一堆規定,我覺得同時要思考人為什麼要吸麻,大麻裡面的化學物質刺激大腦帶來快感後,他的感覺是什麼?他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這個結果是他想要的嗎?如果是,又可以如何不要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呢?我本人就需要好好思考上述的問題,因為我有很嚴重的糖癮症🙈🙈🙈🙈🙈。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總算追完Netflix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總算把Netflix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追完了,這真是一部用心製作的影集啊。有小孩子的家庭、有空巢期的退休父母、有喪夫的勇敢妻子、有同性家庭、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夫妻....。可以看到劇組很努力展現美國的特色,像沙拉拼盤那樣多元的家庭組合,對於各種文化的包容與欣賞。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困境,就是不擅長處理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巴基斯坦母親一邊收一邊說:「這以後還會用到。這不能丟......」她的丈夫極力想改變,她卻是那個拖住丈夫阻止他改變的人。夫妻之間的張力似乎一觸即發,會讓觀眾期待是否下一cut就要大吵 (咦)。然而在影片後段,她在轉瞬之間突然頓悟了,說自己其實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這部片讓我又叫好又叫罵。夫妻之間的緊張感如此真實,突然改變的態度竟如此超現實。原本甚麼都不願丟的太太,怎麼突然就願意丟了呢?轉變的契機跟過程是甚麼呢?那捨不得丟的,是否有名字呢? 她跟它的關係又是如何呢?為什麼捨不得丟呢?真心覺得沒多久這個家可能再次變得混亂。

失去丈夫的Margie這一集真是令人動容。你可以看到她多麼深愛她的丈夫,所有東西都捨不得丟。但她很明確知道人生將繼續下去,她必須清空丈夫的舊物,才能真正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她清楚意識到不能讓過往拖住現在的自己,她想做能讓自己期待、快樂的事(譬如旅行)。Margie真的展現了作為一個女人的勇敢,她知道自己必須透過清理修復憂傷。尤其看到她開著車載先生的舊衣物到二手店那段,泫然欲泣,卻又充滿新的可能。她想要的人生就在跨出這一步之後展開了。

另外,最讓我有共感的是同性伴侶這一集。Frank跟Matt都是文字工作者。 劇組很貼切的展現他們在面對書籍、筆記等文書資料時的手足無措。天哪這跟我一模一樣啊!以前的筆記,日記本上的喃喃自語,陪伴我各個階段的書,即使知道自己已經不會再看,卻仍捨不得丟。因為那就像是靈魂的一部分,記錄了我的思維歷程。看他們痛苦抉擇的樣子,真的好有感動喔,覺得這個劇本其實是我在夢中寫的吧。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系列影集值得一看,除了學到摺衣技術外,可以看看素人們斷捨離的過程。接著開始整頓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思考自己究竟要帶著什麼到未來去,是個非常殘酷的抉擇過程,但也會更了解自己,往後做出正確選擇的機率也會大增的!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Hahow、Udemy、Coursera線上課程平台修課心得

線上課程主打授課目標明確,課程拆分為小單元,使學生可以分階段看課,積少成多。我在Hahow、Udemy、Coursera都上過課,以下分享我的心得。


Hahow

我在Hahow上過的課為: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獵頭顧問 S 姐帶你健檢人生職涯精準設計:簡報心法篇、。

價格:跟免費的Coursera及Udemy的百元課程相比,Hahow課程的定價真的偏高,破千的課程尤其令人心痛。但這樣的定價策略,使學生的期待提高,促使老師在規劃課程時更加仔細。也因為學費高的關係,通常會把課程看完,捨不得浪費錢。我也覺得高價課程的內容較Coursera紮實許多,若不認真看課,把它當廣播一樣聽聽就過去的話,會錯失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Hahow提供回饋的平台,讓學生留言想學的內容,授課老師直接回覆,互動感很強。老師一般會改學生的作業,收到老師的回覆真的頗驚喜的。但我覺得課程評價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可能因為Hahow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緊密的學習社群,辛辣的真實話比較不敢講,一般都會說好聽話來稱讚老師的課程很棒。這樣可能限制了未來課程規劃的改進空間。

根據觀察,Hahow目前課程長度在3~6hr居多,時間有限,連帶影響能傳達的訊息量,因此課程目標比較講求短時間快速掌握某種技巧。私以為未來的老師要考量教授方法論,並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才會抓住比較多的學生。這樣高單價的課程如果時數拉到10hr以上,能買單的人必然是減少了。你我都知道一萬小時的法則,如何透過3hr教導學生往對的方向繼續累積專業直至一萬小時呢?


Udemy

我在Udemy上過的課為:Body Language for EntrepreneursInspirational Screenwriting. The #1 Screenwriting Course!


價格:Udemy的課程數量豐富,時不時有各種名目的促銷,乍看之下跟原價差很多,有時還可以下殺到2折左右。但每次「僅此一檔,錯過不再」的促銷都不需盡信,根據我的觀察,每一次的促銷價格不會差太多,價格在300、320、350間浮動。

因為價格低的關係,我兩年前一次一口氣買了9堂課,至今還沒看完....艸。有關知識消費的心態是很弔詭的,當下會覺得這很重要需要學習,但每次都會有更重要的課題浮上來蓋住先前下定的決心。就好像昨天才剛買了新書,今天又發覺有更需要快快看的書出現,最後會有好多書來不及看便過時了。

Udemy的課程偏實用,老師來自世界各地,可以找到英文、西班牙文、中文等不同語言的課程。透過修課學生人數及評價來判斷這堂課值不值得購買,個人認為Udemy的評價都很誠實,值得參考。


Coursera

我在Coursera上過的課為: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Applying to U.S. Universities職場素養

價格:幾乎所有課程可以免費旁聽,若要修課證書需於註冊時繳交US$49 USD。

2014年加入Coursera,因看了商周的介紹,第一堂課即註冊了職場素養(現在有繁體逐字稿了,直接讀逐字稿即可)。由於Coursera的課程產出單位為大學院校,課程內容偏學術,中規中矩的呈現形式(我在Udemy看過講師在夜店拍攝課程)。對於夢想去名校就讀的青年學子來說,Coursera提供親炙老師風采的絕佳窗口。也因學院風格,講授理論大於實務,對上班族而言雖是鍛鍊大腦的好工具,但若要講究實戰操作力,Coursera還是不如Hahow與Udemy。有些課程的拍攝風格、動畫、轉場,真是古板到慘不忍睹的地步,有時會不小心轉台....

有課程作業,同學互評,一般老師不會批改。因此寫作業的動機就不太高了,我還是希望可以獲得老師的建議啦。






提供方